张涛
2025年11月28日09:00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永安市洪天镇马洪村有个“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馆内收藏了300余条红军标语,是福建省首个“红军标语实体博物馆”。红军标语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革命宣传动员的创新形式与重要手段,这些标语主要用墨水或石灰书写在墙壁、门板、石壁等处,遍布苏区的大街小巷与房前屋后等公共场所,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是永续相传的红色血脉。标语被誉为红军的“第二武器”,“一条标语抵一个军”,这些红军标语何以这么有力量?
富有引领力:发出时代最强音
红军标语是宣传党的政治主张、红军宗旨等先进革命思想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毛泽东、朱德等率领以红一方面军为主的中国工农红军入闽作战后,与福建地方红军及闽西北广大革命群众一道开创了轰轰烈烈的创建中央苏区的革命历程。
在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中,红军标语的内容既反映了以党的六大会议所制定的“十大政治纲领”为代表的党的政策路线,也反映了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罪状的内容,以及打倒地方军阀及反动派帮凶,并建立保卫人民利益的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实行土地革命等内容,为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群众认清革命形式、寻找出路指明了方向。
同时,红军标语还反映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十九路军发动的“福建事变”、反“围剿”斗争等,是民众了解国内当下形势并参与革命斗争的风向标。标语宣传反映了红军广泛深入的革命宣传工作,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革命征程中总结了过去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了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了党在新时期的纲领路线,以保卫国家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导向,统一了全党思想,发出时代最强音,以先进思想瓦解反动派,提振革命群众斗志,为创建革命苏区及探索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党的领导下,红军标语等红色文化宣传促成了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将积极拥护革命的意愿转化为实际的革命行动。其中三明宁化县人民踊跃参加革命队伍的情况尤为典型,当时宁化全县人口13万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的就有1.37万多人。宁化县翠江镇上进路薛家坊谢氏家庙里面至今还保存着反映当时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的标语:“送郎去当兵,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
富有创造力:斗智斗勇显神通
红军标语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常采用褒贬分明的动词性非主谓句或主题明确的主谓谓语句,“拥护”“欢迎”什么,“反对”“打倒”什么,一目了然,简短有力!同时使用对比、谐音等修辞手法,并结合方言俚语、图像漫画等丰富的宣传方式,使标语显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易于口耳相传,实现广泛传播及“入脑入心”的宣传效果。
首先,对比是常用的有效说理方式之一,它凸显差异,褒贬分明,并使红军标语内容显得通俗易懂。标语采用简练直白的语言,将代表正义与反动的双方进行直接对比。如“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帮助豪绅地主收租收税,共产党帮助农民夺回田地”“国民党政府是为豪绅资产阶级谋利益的政府。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是为工农兵谋利益的政府”“白军是土豪劣绅的走狗,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卫队”,从中揭露国民党、国民党政府、白军的反动本质,宣扬共产党、工农兵政府、红军代表人民利益的立场,帮助群众了解自身的痛苦及痛苦的来源,使群众自觉拥护并参加革命。
其次,红军标语注重生动形象的宣传效果。“国民党就是刮民党”“国民政府就是刮民政府”,红军标语采用谐音的方式,巧妙地将“国民”与“刮民”相联系,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及国民政府的反人民的本质,唤醒并动员苏区的人民群众参加革命。
红军标语使用简单易记的口头语,同时为适应苏区工农兵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标语与图像漫画融为一体,便于群众理解标语中的红色文化信息,达到宣传动员的良好效果。
建宁县溪口镇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中有一幅配有农民耕田图的红军标语:“我帮红军家属耕田,你们□儿子去当红军,我也帮你耕田。想起民国拾伍年(1926年),土豪劣绅实盗贱,担谷要调陆元多,归立穷人自友(有)天。想起民国十九年(1930年),无产阶级笑连连。”标语中“田、年、贱、天、连”韵脚相同,语言朴实,朗朗上口,结合建宁当地同音方言“归立”(读音“亏哩”,意为“亏得,幸好有”),将农民的境遇前后对照,强调红军的到来给受苦百姓带来了希望,与标语开头帮扶红军家属互相照应,强化了“军民鱼水情”的宣传效果。
革命战争年代的宣传工作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丰富有力的红军标语让受益的人民群众精神为之一振,却是反动派的眼中钉。国民党反动派不仅对共产党、红军进行造谣污蔑,还派人到处破坏损毁红军标语。苏区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战士们写墙标语时选择好位置,写得高,让人远远望见,使反动派不好破坏,还长久保存难以磨灭。
战争年代红军因为敌人封锁缺乏墨水等宣传材料,宣传人员就与当地人民群众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宣传材料。如三明地区,红军战士与群众采用锅底灰和桐油搅拌制作“黑墨水”,这种墨水更黑、黏性更强,不容易掉色;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丰城坪荫坑头村群众从山上采来蓼蓝,与红军战士将石灰与蓼蓝草汁调成“青蓝墨水”,用这种染料在墙上写成的标语,颜色渗进砖内,风吹日晒都不掉色。坪荫坑头村一座20米长的砖墙上,至今可见蓝色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富有号召力: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
红军标语不仅宣传先进思想,内容切中时弊,唤醒民众,发动群众;其宣传的党的政治主张处处为人民着想,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红军标语宣传把做群众工作、争取群众支持作为工作前提,使得宣传工作富有号召力。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为大会起草的决议案,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案的第四部分“红军宣传工作问题”总结了红军宣传工作的意义,认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实力”。
该决议案总结了红军宣传工作的现状,指出宣传内容及宣传技术的缺点,明确提出进行纠正的具体路线。要有具体的政纲,要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过去忽视的群体如城市贫民(中小商人与学生)、妇女、劳苦青年群众等。开展具体宣传工作时,标语“不要写在商人招牌上使别人讨厌”。写标语时如有人来看,要宣传解释红军是什么、苏维埃是什么、为什么要革命,“不要哑巴似地(的)只管写不开嘴”。为红军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支持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党开展积极有效的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在党的领导下,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围困、进攻等恶劣形势,开展面向工农兵等群众的文化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形成文化宣传教育与革命政治动员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明市清流县林畲镇林畲村红军工农夜校旧址如今依然保留着当年苏区开展服务群众的业余学校及“识字班”的宣传标语:“设立工人夜学(校)免费读书。反对军阀压迫革命!”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谢氏祖祠则保存着红军宣传“识字好”的标语:“放开喉咙唱山歌,唱熟歌儿能识字,认识文字真正好,能谈会写也会算。”
红军标语宣传还注意将武装工农开展土地革命等中国革命当前主要任务与地方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开展工作,如红军第四军政治部1929年4月就规定“各纵队政治部每到一地工作时,须制定几个适应当地需要的地方口号”。针对闽西北当地的旧军阀卢兴邦及反动派势力的帮凶保卫团、大刀会,红军标语采取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政策,对首恶采取打倒消灭的措施,对受蒙蔽的人员则采取团结的措施,如“打倒屠杀工农的卢兴邦军阀”“欢迎芦(卢)兴邦士兵们拖枪过来当红军”“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欢迎大刀会的工农回家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标语内容能根据当地情况采取得当措施,贴近当地群众的民心与呼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陈毅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谈到关于红军的宣传工作效果时,指出红军到达一个县城只要三小时,宣传工作就可以普遍落实。并生动地引用群众的说法:“红军一到满街鲜红,等于过年。”从中可见红军宣传工作的全面深入、细致高效,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印象之深刻、影响之深远。
红军标语是党坚强领导下的宣扬先进思想、点燃革命火种、打击敌人反动派、团结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法宝,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苏区人民所走过的革命光辉历程。我们通过红军标语所蕴含的革命红色文化的学习,要赓续和弘扬革命先烈用汗水与鲜血凝聚而成的苏区精神,把革命先烈用热血和青春打下来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
(来源:福建日报,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