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大型養殖工船到深海“牧漁”(邁向“十五五”的發展圖景)

本報記者 李 蕊

2025年11月27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堅持農林牧漁並舉,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打開手機軟件,下單,不到24小時,一箱新鮮的深海大黃魚到達上海浦東的崔女士家。

  腌制、下鍋,冒著香氣的紅燒魚上桌。“肉質滑嫩,好吃!”崔女士邊吃邊寫下評論。

  這些大黃魚來自浙江舟山海域,產自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

  碧波之上,“國信1號2—1”頗為醒目。作為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的迭代之作,它於今年4月17日下水交付並投入試驗運營﹔5月初,100余萬尾大黃魚苗被迎入養殖艙﹔11月20日,工船迎來又一次豐收,一次性起捕大黃魚4.6萬余尾。

  魚肉口感好不好,水是關鍵。“哪兒水好,我們就‘游’到哪兒。這不,11月初我們來到了舟山錨地。”生產總監孫琳琳說,“國信1號2—1”採用游弋式船載艙養模式,像牧民追逐豐美水草一樣,往溫度、水質、洋流俱佳的海域去,讓魚始終處於最舒適的自然環境。

  養殖監控室的一塊電子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水流速度、溶氧量、水溫、投餌量等數據。“養殖艙裡安裝了先進的環境調控系統,雖然艙室封閉,水卻在不停‘流動’,既能促進水體自我淨化,又能讓魚類保持適當活動,更加健壯。”孫琳琳說。

  這座“海上牧場”有15個標准養殖艙,專門用於商品魚的規模化養殖﹔有4個環形跑道池作為“健身房”兼“過渡房”,供部分中型魚苗鍛煉生長和分級暫存﹔還有22個養殖試驗池,進行飼料對比、藥敏試驗等研究。養殖水體約9.6萬立方米,如此大的規模,得配多少人力?

  答案是35人,其中負責養殖的技術人員和工人隻有16人。

  “全船配有高效運轉的養殖集控系統。”孫琳琳介紹,200多個攝像頭和2000多個傳感器編織成“智慧漁網”,實現對養殖全流程的遠程監測和精准控制,“以投飼為例,每個養殖艙單日投喂飼料1—1.5噸,依靠全自動上料、有軌制導小車輸送、本地料倉暫存和定時投撒這一套‘流水線’,每天兩個人就可以完成全船的投飼工作。”

  在“國信1號2—1”上,從魚苗入艙、飼料投喂,到成魚起捕、加工處理,幾乎所有關鍵環節都實現了“機器代勞”,全船機械化率超過90%,自動化水平提升45%,連30%的養殖決策都可由智能系統作出,人力成本因此降低20%。

  “全船在功能布局、養殖系統、新能源利用、信息一體化等領域實現160余項技術突破與優化創新。”孫琳琳介紹。

  這條創新鏈,正有力牽引著海洋漁業產業鏈的整體躍升。飼料端,專用配方與智能軟件推動產業向高端化轉型﹔物流端,從船上休眠鎖鮮到岸基協同,高效供應鏈實現500公裡6小時、1000公裡15小時“極速達”﹔加工端,依托穩定優質的工船原料,產品從冰鮮延伸到預制菜、精品菜等多種形態,持續滿足市場的多元需求……

  “國信1號2—1”大黃魚的豐收只是一個開始。不久前,“國信1號2—2”也已交付,主要養殖鲑鱒魚等名貴冷水魚種。“國信1號”系列3艘養殖工船滿產運行后,預計年總產能超過1萬噸。

  “養殖工船擺脫了海洋漁業‘靠天吃飯’,實現了南魚北養、北魚南養的季節性互補。工業化養殖提升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將深遠海轉化為可持續的‘藍色糧倉’。”孫琳琳充滿期待。

  本期統籌:郭雪岩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7日 03 版)

(責編:任佳暉、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