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智慧力量(議政)

本報記者 姜 潔

2025年11月27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①:安徽池州石台縣橫渡鎮河西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技術人員管護即將上市的黃鳳凰西瓜。
  何 清攝
  圖②:浙江湖州長興縣小浦鎮合溪村風光。
  陳海偉攝
  圖③:游客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脆蜜金橘基地體驗收獲樂趣。
  蒙增師攝

  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十五五”時期,“三農”工作如何進一步推進?日前,在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召開的2025年“三農”工作對口協商座談會上,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強化政策支持協調性,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從戰略全局出發,對“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部署,強調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

  “目前,我國種業在創新能力、成果轉化和制度供給等方面仍需深化改革、系統推進,科研、企業與政策協同機制亟待完善。”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司馬紅建議,統籌整合種質資源庫、品種審定系統、區域試驗平台等已有數據,建設統一的國家種業數據共享平台,實現科研數據、管理數據與市場數據的互通互認。她還建議,建立科研成果登記與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商業秘密保護和行政執法銜接機制,推動典型案例公開與懲罰性賠償落實,形成“研發受保護、侵權有代價、創新可回報”的良性環境。

  近年來,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形勢,為穩定社會發展大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原副秘書長郭瑋建議,加強宏觀調控,保持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市場穩定。研究完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強化價格、補貼、保險等惠農政策支持和協同,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

  “目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需進一步優化。”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孫東生建議,成立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的秸稈綜合利用統籌協調機構,加強與發改、財政、環保等部門的協作聯動,加強農機具購置、機械化還田作業、秸稈運輸、生態補償等各類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政策疊加相融的正向效應。

  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原副部長田學斌建議,推動城鄉供水統籌立法,結合修訂《城市供水條例》,將農村供水納入條例適用范圍,使農村供水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建議》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專章部署,強調加強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搶佔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制高點,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加快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培育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黃三文建議,加強農業人工智能重大專項布局和“兩重”建設,強化原始創新和底盤技術突破﹔構建農業人工智能全鏈條創新體系,加速成果轉化與規模化應用﹔加強農業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夯實創新發展核心資源保障。

  全國政協常委、甘肅省副省長葛建團建議,統籌科技資源和力量布局,提升農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優化功能定位,明確涉農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使命職責,完善戰略科技力量間協調協作機制﹔完善力量布局,通過新建、整合、轉制等方式,加強創新力量戰略性調整和前瞻性布局﹔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在種業創新、農機裝備等領域培育大型科技領軍企業。”

  “落實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意味著農業科技同步進入世界前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表示,需要盡快實現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基礎科研投入佔比、穩定性支持佔比、企業研發投入佔比等四個指標全面提升。他建議,優先支持有組織體系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和長期性基礎設施建設。針對農業企業少、規模小、研發能力低的國情,構建特殊支持政策體系。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

  當前,我國城鄉勞動力流動格局正處於深刻轉型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973萬人。外出農民工中,跨省份流動6840萬人,佔38.3%﹔省內流動11031萬人,佔61.7%。這表明,就近就業已成為主流,勞動力流動結構正向本省份、就地就近方向轉變。

  “這一趨勢既是產業梯度轉移和城鄉融合發展的結果,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契機。引導農村勞動力實現高質量就業,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忠民建議,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實現體面就業,圍繞興業、富民、強縣一體發展主線,構建以組織引領、產業支撐、能力提升、數字賦能、制度保障為支柱的農村勞動力高質量就業支持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馬有祥建議,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推動農產品保供和農民增收相協調。創新業態,推進農業與文、旅、體、教深度融合,發展科普研學、非遺與農副產品加工體驗等新業態,打造休閑農業與文化傳承、生態涵養有機結合的新場景。

  近年來,各地紛紛打造區域農產品名片,通過地域特色標識初步打響產品知名度,如哈密瓜、庫爾勒香梨等特色品類已形成基礎市場認知。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委馬華東建議,構建頂級品牌培育體系,聚焦特色品類核心品質指標,集中資源支持達標主體打造標杆產品,促進產業鏈升級。

  農村生態質量、人居環境既反映鄉村振興成果的外在形象,也是鄉村長遠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蘭陵縣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建議,加大科技應用推廣,在大力倡導減肥減藥的基礎上,推進生物肥、生物藥研發推廣,推進塑料農膜、瓜果蔬菜腐葉等地頭污染專項整治行動,還農田干干淨淨的生產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7日 18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