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把一生奉獻給土地和鄉親(守望)

——追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羅官章

本報記者 吳 君

2025年11月27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初冬,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牛庄鄉,地裡種植的天麻塊莖飽滿堅實,已經成熟,但老鄉們臉上卻沒什麼笑容。10月30日上午,88歲的“天麻爺爺”羅官章(見圖右,五峰縣委宣傳部供圖)永遠離開了鄉親們。

  1937年7月,羅官章出生在牛庄鄉牛庄村,曾任民兵連長、鄉黨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退休后回到牛庄鄉帶領村民種植天麻。預計到2025年年底,牛庄鄉天麻種植達1200畝,農民人均存款從不足千元增加到4萬多元。

  羅官章出殯當天,很多老鄉自發趕來,含淚送別。“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這是羅官章寫在日記裡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要堅定信仰,學習文化知識,帶著鄉親們一起干”

  1956年,湖北省長陽縣鴨子口鄉余家坳,鮮紅的黨旗前,19歲的民兵羅官章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次宣誓,一生踐行。脫下軍裝后,羅官章在多個鄉鎮都工作過。1975年,羅官章回到牛庄鄉,擔任鄉黨委書記。

  牛庄鄉平均海拔在1500米,是五峰最偏遠的鄉鎮。上世紀70年代,因為沒有通電,牛庄鄉“電燈不亮,廣播不響,公路不通”。

  到任后的羅官章,號召村民一起修建水電站。沒有公路,他就帶著50多個村民把半噸重的變壓器和設備材料拖進大山裡。

  抬設備時,羅官章常常走在前面。有一次,下一個陡坡時,因為沒有協調好,設備突然滑落,將羅官章壓住。村民迅速把他救出來,仔細檢查后,發現沒有受傷,羅官章又繼續挑頭往前走。

  靠著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一座水電站在牛庄鄉的大山中悄然矗立。

  50年后,站在羅官章帶領村民修建的水電站前,當年的勞動號子已遠去。水面平靜,山谷悠悠,水電站依然為當地提供著穩定的電能。

  山高地貧,氣候嚴寒,牛庄鄉每年有4個月的高山冰凍期。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即使再怎麼勤奮,牛庄鄉的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飯。喜歡學習的羅官章從書本裡看到了地膜覆蓋種植技術。“地膜能提高土地的溫度,對於高海拔地區而言,可以讓農作物成熟期縮短,提高產量。”但是,羅官章的推廣並沒有獲得鄉親們認可。

  “那就先從我家開始搞。”羅官章在自家田裡鋪了兩分地的地膜種植玉米,經過精心培育,一株玉米苗上長了兩個穗,好不容易要成功了,一場大風把他的試驗苗全部吹倒了。即便如此,羅官章的試驗田當年還是收了240斤玉米。

  試驗成功后,羅官章開始挨家挨戶介紹地膜覆蓋種植技術,全鄉2000多戶村民,他一戶不落,村民最終才願意跟著他一起搞地膜覆蓋種植。

  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牛庄鄉用地膜覆蓋新技術種植玉米達1萬多畝,畝產提高300多斤,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

  回顧牛庄鄉的變遷,羅官章曾說:“要堅定信仰,學習文化知識,帶著鄉親們一起干。”

  “不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我吃不好睡不香”

  在羅官章看來,共產黨人隻有一個宗旨,就是造福於民。

  1997年,羅官章從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沒幾天就帶著妻子回到牛庄鄉。“不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我吃不好睡不香。”羅官章說。

  為了幫老百姓掙錢,羅官章嘗試種過香菇、黨參、黃連等多種作物,最終將目光放在天麻種植上。天麻價格高,一斤幾十塊,主要生長在林地,正適合在牛庄鄉推廣。

  為了掌握人工種植天麻技術,羅官章四處走訪學習,研究人工種植天麻所需的氣溫和土壤條件,經常爬到海拔2000多米高山上研究技術,一待就是一天,餓了就吃烤土豆。

  往返山裡800多天,走破了10多雙鞋,經歷了100多次失敗,2001年5月,羅官章培育出了第一粒天麻種子。成功后,他把天麻人工繁殖技術傳授給村民。種植沒場地,羅官章又去林場幫忙協調。“我沒錢搞種植,他就直接借給我10萬元,欠條都不要我打。”村民朱坤說。

  第一批跟著羅官章種植天麻的10多戶農戶,當年每戶都增收10萬元。后來,只要村民願意種植天麻,羅官章都會幫忙。2019年,牛庄鄉實現脫貧。

  “還有很多老百姓收入不高,崗位要留給更需要的人”

  羅官章外孫李星記得,早些年一到開學,家裡不斷有借學費的村民過來,最多的一次,屋裡同時坐著3個人。羅官章了解清楚情況后,就借錢給他們,還從不要求打欠條。“讀書才能有出路,不能讓孩子被學費難住。”羅官章說。

  買農具、買藥、建房……只要村民有困難,羅官章都會想辦法幫忙。而這些錢,都是他從退休金裡“擠”出來的。冬天身上那件黑坎肩穿了幾十年,就連棉被也打上了厚厚的補丁。

  羅官章曾常年在外工作,贍養老人、照顧子女、下地干活,全部都由妻子李傳春承擔。

  因為收入有限,加之經常接濟身邊的人,羅官章總存不住錢。為了給家裡添置新鋪蓋,李傳春上山採藥,再走上一天一夜到外地去賣。種完田,李傳春又跟著村民攬起砸石修路的活兒。

  一天,李傳春累得實在受不了,跑到羅官章工作的地方跟他訴苦。羅官章安慰妻子說:“等我退休了慢慢補償你,帶你去看天安門。”

  李傳春守著這句承諾,一守就是幾十年。2016年,羅官章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正好有機會進京,兌現了對妻子的承諾。此時,李傳春已經病得無法站立,只能坐著輪椅。她嘗試站起來和丈夫拍一張結婚60周年的紀念照,最終還是沒能實現。直到李傳春離世,她與羅官章的結婚紀念照都沒有拍成。

  生前,羅官章對妻子的“虧欠”遠不止於此。在擔任鄉黨委書記期間,鄉裡食堂招工,妻子決定參加招聘,羅官章卻勸住了她。

  妻子不解,羅官章耐心解釋:“還有很多老百姓收入不高,崗位要留給更需要的人。”

  不僅對妻子嚴格要求,羅官章對子女也從不開“綠燈”。大女兒李鳳英曾想托羅官章找份工作,他始終沒有鬆口,反而鼓勵女兒學一門手藝,靠手藝養活自己。

  2023年,在羅官章的提議下,鄉黨委政府把他的一間房子改造成了廉政教育基地和文化書屋。門檐上寫著這樣的話: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朴素的工作作風……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7日 06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