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從“管社保的”到“辦社保的”(中國道路中國夢·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邢 菲

2025年11月27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這錢次次給得都准時!”李大爺到銀行辦養老金業務,總愛念叨這句話。聽到他這麼說,我的心裡涌起一陣暖意,也深切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兒,我們社保人的工作,就是要讓“國之大者”穩穩落地,變成群眾實打實的安心放心。入行14年,我親歷了社保體系從“廣覆蓋”邁向“全覆蓋”,也見証著群眾從“將信將疑”變為“主動參保”。故事,可以從3個賬本說起。

  第一個賬本,是李大爺的“養老金存折”。剛工作時,甘肅省高台縣啟動新農保和城居保試點,推動社會保障進一步覆蓋城鄉居民。可好政策要落地,並非一紙文件就能開花結果。許多人心裡打鼓,感覺“天上不會掉餡餅”。李大爺就是其中一個,當時他反復問我:“這錢真能按月發?不會打水漂吧?”政策落實與群眾之間,有時存在一層“信任的薄膜”,捅破這層窗戶紙,光靠說不行,關鍵要看行動。

  有農戶顧慮參保不劃算,我們就去田間地頭,用大白話算長遠賬,讓他們吃下政策“定心丸”﹔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擔心父母辦不明白,我們干脆把服務窗口搬到老鄉家門口……隨著政策宣講全覆蓋,第一筆養老金按時到賬,越來越多人開始主動參保。服務群眾,不僅要講清政策,更要走進他們心裡﹔與其一心想著“辦得成”,不如先思考怎麼“辦得暖”。這樣做,政策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個賬本,是社保人的“工作台賬”,記錄著從“管理型”到“服務型”的深刻變革。過去窗口辦事難,常被網民吐槽。例如辦退休,得先核查檔案再申報,至少要跑幾個辦公室。一些人工作關系復雜、檔案混亂,辦起來就更是堵、慢、難。如今,政務服務數字化加速、“高效辦成一件事”推進,我們推出“退休一件事”窗口,承諾“一鍵辦”。前段時間,我們幫辦事群眾網上申報退休,不到5分鐘就完成了所有流程。過去,別人總叫我們“管社保的”,現在更多人稱呼我們“辦社保的”。一字之差,背后有角色的轉變和治理效能的提升。堵點打通、智慧賦能,群眾更滿意,我們也更省心。

  第三個賬本,則是我心中的“民生效益賬”。基層社保工作,看似平凡瑣碎,卻是國家和人民之間的連心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對於這個道理,我總能在現實中看到具體鮮活的案例。羅城鎮的劉奶奶,領到養老金后第一件事,就是換掉穿了十幾年的舊棉襖﹔巷道鎮的楊大叔,用養老金給孫女買了新書包﹔還有一位常年臥床的高齡老人,我們上門服務時,他緊緊握住我的手表示感謝……

  社保,保障的是權益,安定的是人心。工作以來,我經手辦理的業務超過6萬筆,爺爺奶奶們的養老金存折變成了社保卡,養老金也在不斷上漲。我深深感受到,這些錢是“暖心錢”,也是堅實的晚年保障。它讓老年人減少老無所依的恐慌,讓困難群眾多了幾分生活底氣,也讓每一個人都能共享發展成果。

  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74億人、2.48億人、3.04億人,2024年度全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13.27億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個“民生大賬本”,牽動著一個個家庭的“生活小賬本”。未來,我會更好堅守在社保崗位上,以每一次耐心的解答、每一回高效辦結的業務,繼續為織牢織密民生保障網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為甘肅省高台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7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