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劉詩瑤
2025年11月25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從“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到“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銜接傳承,更是立足“十五五”關鍵時期,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的乘勢而上。
過去5年,中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科技實力躍上新台階,為進一步“強基攀高向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未來5年,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新動能。
變局蘊含機遇,挑戰激發斗志。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不懈努力、接續奮斗,共識在凝聚,行動更堅定。
強 基
進一步筑牢自立自強的根基
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宣布,該所研究員張廣宇帶領團隊,研制出單原子層金屬,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大面積二維金屬材料的制備,更打破了“金屬必須以三維形式存在”的傳統認知。金屬成功“降維”,映射原始創新的“升維”。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新技術新賽道競爭更趨激烈,尤其需要打牢地基,從原創性、顛覆性上下功夫。
進一步筑牢自立自強的根基,破解“人有我無”困局。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唯有靠自主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中國北斗提供全球精准導航服務,國產操作系統助力把牢數字經濟發展自主權,高端軸承讓裝備行業“腰杆”更硬……近年來,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一個個突破,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韌性。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認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注重原始創新和根技術突破,從根本上解決原理性、基礎性問題。
進一步增強自立自強的源頭供給,不僅要有,還要強。
突破瓶頸,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張強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含氟聚醚電解質,構筑出能量密度極高的高安全聚合物電池,為開發實用化的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打開新思路。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基礎研究經費較2020年增長超過70%,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在“十四五”積厚成勢基礎上,“十五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提出“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長期穩定支持”,指明方向和著力點。
“基礎研究是原始創新最主要的源泉和根基,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要從強化穩定支持和鼓勵自由探索著手。”有關專家認為。
基礎越夯實,發力更全面。從“強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原始創新導向”,到“優化有利於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的環境”,再到“產出更多標志性原創成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發力指向一致,就是要增強原始創新。
“原始創新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將發揮關鍵引領作用。”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說,“科技工作者要更加重視‘從0到1’的創新突破,形成引領未來的發展新優勢。”
攀 高
搶佔科技制高點
美國《時代》周刊最近發布2025年度300項最佳發明榜單,涵蓋人工智能、機器人、可穿戴技術等多個前沿領域,中國20余家科技公司及其創新產品入選,包括宇樹科技、深度求索、華為等。
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國涌現出多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確率突破95%,打造百余個標杆應用場景,努力搶佔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制高點,持續夯實數字中國底座。
放眼世界,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建成科技強國又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步,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不言而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部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產出更多標志性原創成果”……“十五五”規劃建議對“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作出重點部署,設立“並跑領跑領域明顯增多”的明確目標。
搶佔制高點,比拼的是創新硬實力。
今年6月,“深海一號”二期大氣田全面投產,標志著我國最大的海上氣田建成。“‘深海一號’的建設,帶動我國深海油氣開發領域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推動我國深水油氣開發從跟跑邁向領跑。”中國海油研究總院副總經理、鑽完井總工程師李中說。
“嫦娥六號”實現全球首次月球背面無人採樣返回、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特高壓輸變電世界領先……這背后,是中國創新持續向高處登攀的硬實力。
搶佔制高點,更考驗創新體系能力。
今年10月,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從大漠戈壁騰空而起,奔赴中國空間站。飛船入軌后,僅用3.5小時完成與空間站對接,刷新交會對接最快紀錄,實現了中國航天史上第七次“太空會師”。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巨大成功,背靠的是整個國家的航天工業體系、人才體系和組織管理體系的成功。
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增強體系化攻關能力。未來5年,全球科技競爭更加激烈,掌握主動權、話語權,必須要完成從“單點突破”到“體系化能力”的系統性構建。
“關鍵要跳出‘單純集中力量攻關’的傳統認知,既要強調通過國家、政府統籌集聚多方力量攻堅克難,更注重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生態構建。”上海科學院研究員劉小玲說。
搶佔制高點,高水平高素質人才隊伍是最大底氣。
5年來,西安交通大學與241家龍頭企業共同組建研究院,形成了大學“出團隊、出設備、出場地、出保障”,企業“出題、出資”並全程參與的模式,累計聯合開展2500多項難題攻關,培養2000多名工程碩博士。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必須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格局。
2024年,我國高被引科學家達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長了50%,佔全世界的1/5。在“嫦娥”探月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青年科技人才已“挑大梁”“當主角”。
“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重大舉措,將持續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動力活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美芳認為:“從學校層面來講,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產業一線,在產業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從政府層面來看,教育部門和科技部門要強化協同機制,出台更多政策推動落實。”
向 新
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當一隻產自浙江金華永康的保溫杯抵達歐洲港口時,它所攜帶的精確到小時級的“碳身份証”,向全球客戶証明著自身的綠色競爭力。
這份由國網金華供電公司通過技術攻關精確計算的“碳足跡”報告,能夠動態、真實地展現消耗1千瓦時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動企業積極使用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提升產品“綠色屬性”,進一步增強“浙江制造”出海的底氣。
產業的“含新量”“含綠量”,提升經濟的“含金量”。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速融合,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8%,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五五”時期必須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新質生產力正是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發展的基本路徑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面對高質量發展和大國博弈新形勢,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必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得更深。
在毛烏素沙地,應用智能技術成果后,陝煤集團曹家灘煤礦的井下採煤作業今非昔比,單個工作面產能提升幅度有望超過60%,資源回收率最高可達95%。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如何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學院研究員於博認為:“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具體舉措,從全鏈條上打通產學研合作梗阻。”
必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更好把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注水、洗杯、泡茶、倒茶、端茶……1分多鐘時間,軟體機器人流暢絲滑地制作完成一杯香氣四溢的茶。動作柔韌靈活的“秘密”,就藏在軟體機器人的藍色柔性夾爪中——能夠模擬人手精准抓取。擁有200余項知識產權,讓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行業中聲名鵲起。
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等具體舉措,為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必須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高地,不斷提升創新策源力、引領力。
孵化在合肥,聯合上海研究院所起草行業標准,與杭州、連雲港等地企業合作實現產業化……9年時間,合肥高新區的安徽雲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在長三角地區走通了從研發到產業之路。
全國一盤棋,才能更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北京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上海產業創新實力快速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創新集群﹔成渝、武漢、西安區域科創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十四五”時期,初步形成高地引領、梯次聯動、優勢互補的區域創新格局。
“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布局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策源功能。”“十五五”規劃建議作出進一步部署。
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表示,加強對區域科技創新的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支持地方探索形成既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又適應地方特點的創新發展模式,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准確把握歷史方位,錨定奮斗目標,未來5年極具挑戰,更大有可為。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奮發進取,中國的科技實力又將邁上一個大台階,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本報記者喻思南、王昊男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