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文藝賦美鄉村 激活內生動力

本報記者 李卓爾

2025年09月26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晨光洒在安徽黃山市西溪南村的楓楊濕地,游客漫步白牆黛瓦間的古巷﹔陝西咸陽市袁家村,油坊飄出芝麻香,游客體驗著關中民俗的活力﹔貴州鬆桃苗族自治縣紅星村,暮色下音樂廣場的霓虹燈亮起,村民們共同唱響村歌……

  9月2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要求“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更好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激活鄉村文化內生動力,促進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撐”。

  近年來,“文藝賦美鄉村”成為激活鄉村全面振興內生動力的重要抓手。各地以文化為筆,在鄉村大地描繪出一幅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幸福的新畫卷,讓鄉村既有顏值又有內涵,讓農民既富“口袋”也富“腦袋”。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以前都是城裡有啥演出,我們就跟著看啥,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點啥,劇團就演啥!”在陝西關中平原的蔡家坡村,村民李大爺看著麥田裡上演的秦腔表演,笑得合不攏嘴。這處由西安美術學院打造的“田間舞台”,是優質文化資源精准直達鄉村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條件快速改善的同時,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

  文藝賦能,政策先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豐富農村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鄉村振興促進法將“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鄉村特有功能之一﹔文化和旅游部、農業農村部等6部門印發《關於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開展引導和支持設計下鄉工作的通知》,為文藝工作者下鄉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如今,全國多地探索推動文化供給從“漫灌”轉向“滴灌”。北京平谷區南山村攜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京津冀8所高校,邀請200余名師生扎根鄉村3個月,結合當地“盤陰積雪”美景,創作了30余件藝術作品。村民不僅能在家門口欣賞高水平藝術,偶爾還能參與創作,感受藝術與生活的交融。

  “訂單式”“定制化”的文化服務,讓優質資源真正走進田間地頭、融入村民生活,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各地各部門引導多元主體參與,暢通文藝與鄉村緊密結合的路徑。浙江率先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系統性遴選1500余名優秀文化人才派駐鄉鎮、結對村﹔江西實施“四個100”文化導師下鄉計劃﹔清華大學等牽頭成立鄉村建設高校聯盟“鄉村藝術建設專項委員會”,吸引全國75所院校近200名專家學者參加……從“送文化”到“種文化”,更好激活鄉村全面振興內生動力。

  培育文明鄉風,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紅星村,亮堂堂,歌聲飛,產業旺……”傍晚的貴州紅星村,音樂廣場上燈火通明,村民們跟著直播鏡頭哼唱村歌,臉上滿是自豪。2021年底,在外打拼10年的歌手楊剛和楊雯梓回到家鄉,牽頭成立合作社,組織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改造寨門、廣場、民宿,還搭建起竹樓直播間、露台直播間。在他們的帶動下,另有40多名村民也回鄉創業。

  鄉愁是刻在骨子裡的情感基因,留住鄉愁留住根,豐富了鄉親們的精神世界。

  安徽西溪南村,這個有著1200年歷史的古村落,保留著100余棟明清建筑。村民們主動參與古村落保護,組建創意社群,使曾經的古村落變成了“文化客廳”,村民在守護文脈中愈發堅定了文化自信。

  2024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移風易俗。”

  走進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大坪村,主題黨日館前的黨徽標識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作為革命老區,大坪村陸續涌現曾煥乾等革命烈士,每年有3000多個黨組織前來參觀。

  淳朴民風與紅色基因相互交融,成為鄉村文明的生動注腳。大坪村黨總支書記曾華俊介紹:“村裡還成立黨員志願服務隊,開展義務植樹等活動,村民們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昔日‘風沙村’變成綠意盎然的‘富美村’。”

  “鄉村文化藝術的繁榮,是涵養鄉村精神根脈的關鍵,更是激活鄉村全面振興內生動力的重要因素。”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文藝賦美鄉村,既能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農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凝聚起鄉村發展的向心力,又能為鄉村發展注入文化活力,推動鄉村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上協調發展。”

  文旅深度融合,激活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動能

  “推開遲子建書屋的門,仿佛走進東北的冰雪世界,和書中描寫的一模一樣!”游客孫桂英感嘆。在湖南益陽市清溪村,遲子建書屋用雪花、雪鬆等裝飾,還原了作家故鄉北極村的風光。

  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山鄉巨變》的創作原型地,近年來依托文學資源,建成20余家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書屋,打造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收集近5萬冊簽名圖書。2023年,村民鄧旭東辭掉深圳的工作回鄉,發展“文學+研學”業態,“現在的清溪村,既能讀好書,又能掙到錢,這就是我心中的‘山鄉巨變’。”

  隨著鄉村文化振興的政策紅利逐漸釋放,各地將文化藝術作為深入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潛力的有效方式——

  重慶市北碚區將藝術融入臘梅全產業鏈,舉辦臘梅藝術節,從賣臘梅向傳播臘梅文化轉變,帶動鄉村旅游收入上億元﹔浙江麗水市吸引畫家駐村創作,村民通過開辦民宿、農家樂、參與景區服務等方式增收﹔貴州“村T”短短一年時間,便為凱裡吸引游客50余萬人次,撬動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

  鄉村文化與旅游、農業、科技、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文藝正帶動帶活鄉村文化新產業新業態。

  海南海口龍華區昌學村,古樹高聳、竹林茂密。村裡沿路的圍牆上懸挂著大大小小不同主題的動漫作品。這個瓊北火山古村落,吸引了58家動漫企業、120位設計師落戶,閑置農宅變成動漫工作室,動漫產業為古村落注入新活力。

  “動漫產業在這裡生根,也帶動了昌學村的發展。”某動漫公司負責人易慧介紹,這幾年,她見証了許多村裡的青年開辦咖啡廳、餐廳、水吧等,村裡的人氣越來越旺。

  從“村超”綠茵場上的歡呼,到“浙BA”籃球場邊的吶喊,從人頭攢動的鄉村非遺市集到各地搭起的“村晚”戲台……當更多文化的種子在廣袤鄉土扎根、發芽,必將繪就更多彩的鄉村圖景,讓每個村庄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讓每段鄉愁都能留下最美的記憶。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6日 06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