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志願者支持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
隗 敏 楊 光 王文仙
2025年09月24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辦“為了共同的事業——從西班牙戰場到中國抗日戰場”專題展覽。 |
![]() |
1937年,延安挂起西班牙語橫幅標語:向英勇的西班牙人民致敬。 |
![]() |
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贈予國際縱隊中國支隊的錦旗。 |
![]() |
國際縱隊中外志願者在法國戈爾斯營地合影。 |
![]() |
中國志願者劉景田在西班牙戰場搶救傷員。 |
![]() |
巴黎《救國時報》贈予西班牙前線參戰全體中國同志的錦旗上寫道: |
![]() |
位於西班牙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的國際縱隊紀念碑。 |
“中西人民聯合起來!打倒人類公敵——法西斯蒂!”錦旗上的題詞鏗鏘有力,錦旗前的戰士目光堅毅。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辦的“為了共同的事業——從西班牙戰場到中國抗日戰場”專題展覽上,一張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由中國共產黨黨員、國際縱隊中國志願者謝唯進捐贈,不僅展現了80多年前中國志願者在西班牙內戰中的英勇形象,也銘記著中國人民支持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國際主義精神。
中國志願者與各國勇士並肩作戰——
參與馬德裡保衛戰、布魯內特戰役等關鍵戰斗,在前線、后勤、醫療、救濟和宣傳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公然支持佛朗哥叛軍,不僅提供大量武器裝備,還直接出兵。來自50多個國家的4萬多名志願者組成國際縱隊,奔赴西班牙,支援反法西斯斗爭。一批中國志願者跨越千山萬水,在西班牙戰場與各國勇士並肩作戰。
這些中國志願者中,有受組織派遣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有正在海外求學的知識分子,也有旅居歐洲的華僑工人。盡管背景各異,他們懷著共同的反法西斯信念,參與了馬德裡保衛戰、布魯內特戰役等關鍵戰斗,在前線、后勤、醫療、救濟和宣傳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用鮮血和生命詮釋國際主義精神,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史上留下不朽印記。
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關注並支持中國志願者的義舉,號召中西人民精誠團結、相互支援。1937年5月,毛澤東寫下《中華蘇維埃政府致西班牙人民書》,聲援反法西斯斗爭:“中國人民的斗爭是不能與你們在西班牙的斗爭分開的。中國共產黨現在正以反對日本法西斯蒂的斗爭來幫助和鼓勵你們西班牙的人民。”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向中國志願者贈送錦旗,題詞:“中西人民聯合起來!打倒人類公敵——法西斯蒂!”以此表明中國共產黨踐行國際主義的堅定決心。
1938年秋,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宣布解散國際縱隊,11月起志願者陸續撤出西班牙。次年,大批志願者轉移至法國。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志願者堅持斗爭,創辦刊物《中國新聞》,宣傳中國抗戰。1939年7月7日,中國志願者在營地舉辦“七七事變兩周年”紀念活動,聲援祖國抗戰。他們還以集體名義寫信明志:“每念故國,無任神馳,一俟恢復自由,當即重整戎裝,歸赴遠東前線。”謝唯進在日記中寫道:“大家心思中,視中國之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之勝利﹔現在全世界上隻有中國負起武裝抵抗法西斯侵略,消滅國際法西斯在東方之支柱。”
共同信念將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西班牙人在街頭認出中國志願者,一擁而上抱住,用西班牙語高呼:“謝謝你,中國人!”
今天看到展覽中的照片,仿佛還能聽到那個年代炮彈的呼嘯與戰士的吶喊,還有那些為人類自由而戰的中國志願者的堅定誓言。遺憾的是,根據現存檔案,目前能夠確認姓名的中國志願者僅10余人。謝唯進的養女謝進珍回憶說,父親生前曾反復叮囑,他珍藏的西班牙內戰資料比生命更重要。
謝唯進出身於一個開明士紳家庭。1916年考入上海南洋中學后,他開始積極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五四運動期間,他成為學校參加上海學生聯合會的代表,救亡圖存信念愈加堅定。1919年10月,謝唯進赴法國勤工儉學,隨后輾轉英國、德國深造,與朱德、孫炳文等留歐同學志同道合,積極投身旅歐中國青年共產主義運動。
1925年,謝唯進加入旅歐共青團,次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此后,他長期從事新聞宣傳與國際聯絡工作,用文字將中國革命的聲音傳向世界。西班牙內戰爆發后,謝唯進毅然南下,於1937年4月加入國際縱隊。因熟悉政治理論和多種語言,他被編入國際縱隊第11旅反坦克部隊擔任政委,后又轉入奧地利營機關槍連。
戰場上,來自山東的張瑞書抬著擔架在炮火中穿梭,他是中國志願者中旅居歐洲的華僑工人之一。張瑞書出生於山東魚台縣一個貧困家庭,一戰期間赴法務工,1924年進入雷諾汽車廠工作。當時,法國工廠裡左翼思潮蓬勃發展,他在工作之余加強文化和政治學習,1925年加入法國共產黨。
1936年,張瑞書毅然放棄安穩的工作,加入國際縱隊。當年11月28日,他和同廠工友劉景田隨隊到達國際縱隊總部阿爾巴塞特。因年齡偏大,他們被分配到衛生隊抬擔架。張瑞書后來在延安回憶:“一陣炮火下來的時候,陣地上滿是傷員,我同劉老(劉景田)抬起傷員就跑,一口氣就是十幾公裡才能放下。”他的后人孟林明介紹,張瑞書曾因搶救傷兵多次受傷,盡管彈片早已取出,但后背上留下了碩大的傷疤。
來自浙江青田的旅法華僑楊春榮抵達西班牙時已46歲,作為步兵參加了埃布羅河戰役,全身多處受傷﹔曾在法國裡昂當工人的李豐寧,在特魯埃爾作戰中負傷,后來成為護士﹔騎兵閆家治在馬德裡保衛戰等戰役中英勇作戰,西班牙語流利的張樹生被評價為“一名優秀的反法西斯者”……
1937年9月底的一天,張瑞書路過馬德裡街頭的書報亭,偶然看到《畫報》雜志封面上刊登著戰友給他拍的照片,雜志內還有一篇文章《張和劉》,介紹了他和劉景田在戰場上英勇救護傷員的故事。圍觀的西班牙人認出了張瑞書,一擁而上抱住他,用西班牙語高呼:“謝謝你,中國人!”那一刻,反法西斯的共同信念將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將斗爭精神延續到中國抗戰前線——
“以我們那樣地大物博、人力豐富的國家,比起西班牙來,還會有更迅速地得到最后勝利的可能”
一次戰斗中,謝唯進不幸負傷,被送往貝尼卡西姆戰地醫院,偶遇了來自紐約的中國青年陳文饒。陳文饒約20歲時從廣東移居美國,國學功底深厚、英文流利,多次向紐約《先鋒報》投稿報道西班牙內戰。謝唯進與陳文饒約定通信聯系,將認識的中國志願者聯系起來。可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他們最后一次見面。1938年4月,陳文饒在甘德薩戰役中英勇犧牲,年僅24歲。
謝唯進后來又被轉至穆爾西亞西番蓮醫院,在那裡與另一名中國志願者張紀相識。張紀來自湖南長沙,18歲時帶著家人傾力積攢的第一年學費,從上海乘船到美國舊金山求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懷揣工業報國之志選擇礦冶工程專業,后轉至明尼蘇達大學並於1923年畢業,成為一名工程師。1930年,張紀罹患疾病,又遭遇被解雇的厄運,直到1935年才重新就業,同年加入美國共產黨。
1937年3月27日,張紀從紐約乘船前往西班牙。他最初被分配做卡車司機,負責運輸物資。此后,又在阿爾瓦塞特國際紅色救援軍參加過救助工作,也做過后勤服務,還發揮專業特長,在軍官訓練學校給學員講授測量知識。1937年7月7日,張紀致信法國巴黎《救國時報》表示:“以我們那樣地大物博、人力豐富的國家,比起西班牙來,還會有更迅速地得到最后勝利的可能。”
后來,部分中國志願者歷經重重磨難,終於如願回國投身抗戰,將在西班牙戰場的斗爭精神延續到中國抗戰前線。謝唯進以診所為掩護在重慶從事地下工作﹔張瑞書與劉景田結伴到達延安,共同進入中央黨校學習,后來還曾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被評為紡紗甲等模范﹔張紀輾轉前往香港,於1940年前后受八路軍香港辦事處委托,翻譯了毛澤東的《論新階段》。
中國志願者毅然踏上陌生土地,與世界各國志士並肩作戰,把青春與生命奉獻給人類共同的和平與正義事業。80多年來,他們的國際主義精神從未褪色。銘記他們的名字,就是銘記中華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貢獻。中國志願者的故事,豐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敘事。他們超越民族和國界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精神資源,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寶貴精神財富。
(隗敏、楊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文仙為該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4日 1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