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08:23 來源:中國軍網222
東經119.4°,北緯33.5°﹔江蘇,淮安,車橋。
澗河汩汩,經此而過,串起了千載興衰的悠蕩歲月,也見証了這座水鄉古鎮曾經的抗戰烽火。
1944年3月5日凌晨1時50分,3道“流星”刺破沉寂的夜空,新四軍指戰員主動奪取車橋的攻勢作戰打響。經一天兩夜激戰,我軍解放車橋。戰斗全部結束這一天,正是“驚蟄”節氣。
這是一場應時之戰——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歷史轉折點,毛澤東同志寫下《學習和時局》,指出人民勢力的增強和反人民勢力的衰落,“已在歐洲、在英美、在中國一天一天顯露出來”,“要准備擔負比較過去更為重大的責任”。
這是一場破局之戰——“車橋之役,連戰皆捷”,打通了4個根據地的戰略通道,將華中腹地連成一片,徹底粉碎了敵人封鎖我軍的戰略企圖。華中戰場戰略反攻的序幕,就此拉開。
積極的戰略布勢和堅決的主動出擊,讓我軍奪得了戰略主動,也掌握了歷史主動。全民族抗戰的希望時節,在這個歷史隘口悄然降臨。
仲夏,記者再度踏訪此地,隻見原野盡染青碧,澗河之水奔流而去。回望車橋,80多年前那場戰斗的硝煙已然隨風飄逝,黨帶領人民軍隊把握時局、力爭主動的大智慧大韜略,卻在時光的洗練中愈發熠熠生輝。
唯有時刻准備、積極作為,才能打贏奪取戰略主動的攻堅戰
車出淮安城,向東南疾馳,掠過公路兩側一望無邊的農田,車橋鎮已赫然在望。這座繁華古鎮,自古為通衢,因河道上橫亙的5座橋梁,形如繁體“車”字,故名車橋。
鎮上主街的盡頭,車橋戰役烈士陵園坐落於此,紀念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石碑——車橋戰役英烈永垂不朽。
歲月流轉,抹去了80多年前戰火灼燒的印痕。鎮上新居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記者很難想象,這裡曾是一座被兩三米高的土牆圈起的“圍城”——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在華東肆虐,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率部逃至車橋,以此地作為臨時省會,偏安一隅。1943年,日偽軍向蘇中“掃蕩”,韓德勤部不戰而棄,車橋陷於敵手。車橋就此成為日軍重要據點,也是日軍第64、第65師團的接合部。橫穿車橋的澗河,成為分割我蘇北、蘇中兩個根據地的界線。
“日軍在車橋鎮已有的防御基礎上繼續加高圩牆、拓寬外壕、增設鐵絲網,構筑了53座大小碉堡,並布置了極強火力,宣稱要建一座‘鐵打的車橋’。”烈士陵園講解員楊穎告訴記者。
那道城圍,猶如抗日戰場相持已久的戰局,已到破局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好轉,意大利宣布投降,德國基本退出蘇聯境內,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連續失利,中國境內的日軍主力紛紛南下……中國戰場上,抗日軍民戰略反攻的時機是否真的來臨?敢不敢、要不要打響這一槍?
1944年2月,風雪漫卷,在一場圍著炭火盆召開的中國共產黨蘇中區委擴大會議上,時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一錘定音:我們隻有多打勝仗,打大勝仗,才能扭轉戰局,改善環境,擴大我軍的機動范圍。
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集中力量打擊日偽軍、鞏固與擴大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為改善蘇中地區的斗爭局面,溝通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地區的戰略聯系,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決定發起車橋戰役。
“當時能下這個決定,其實並不容易。”再度回望這場主動出擊贏得的勝利,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館長卞龍忍不住感慨,“身處敵人衰敗、己方優勢上升的歷史時期,新四軍指戰員應機立斷,就是主動抓住了時與勢!”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把握戰略主動的底氣,來源於充足的戰斗准備。
車橋戰役紀念廣場后方的陳列室中,記者在一幅粟裕帶隊偵察的油畫前停住腳步。“早在戰斗打響半年前,他就完成了情報收集與地形偵察。”楊穎介紹起那一段歷史。
“優勢而無准備,不是真正的優勢,也沒有主動。懂得這一點,劣勢而有准備之軍,常可對敵舉行不意的攻勢,把優勢者打敗。”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判斷,這場出其不意的攻堅之戰,展示出我軍指揮員以弱勝強、主動破局的韜略與智慧——戰斗打響后,不到1小時,新四軍指戰員就突破堅固防線,攻入市鎮,向街心發展。
整場戰役勝利后,新華社向全國播發了新四軍收復車橋的消息,《解放日報》專門發表社論祝捷。我軍在《抗戰八年來八路軍新四軍》一書中記載:在抗戰史上,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戰役中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
車橋戰役的勝利極大地震撼了日寇,許多日軍驚恐不安,悲觀絕望,甚至惶惶不可終日。3月10日,駐守東台的日軍竟有12人集體自殺。不久,新四軍乘勝擴大戰果,以多路挺入車橋周邊,曹甸、涇口、涇河、周庄等12市鎮日偽據點全部解放,整個華中敵后戰場形勢出現重大轉折。
“主動,就是一種擔當!昔年革命先輩果斷攻堅破局,奪取戰略優勢,成功把握住了歷史的主動權。今時今日,肩負新的使命任務,我們也要打好新時代的攻堅戰!”探訪駐地鄰近車橋的陸軍某旅,指導員翟子正為記者講述了他的思考。
面對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這支陸軍防空力量正在融入空軍指揮鏈、數據鏈,經歷著從“被動防”到“主動打”的蛻變。隨著軍種“朋友圈”的不斷擴容,該旅逐漸延長自身火力半徑,也進一步將戰斗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時代的強軍征程上,我們仍要跨越一道道難關險關,唯有時刻准備、積極作為,才能打贏奪取戰略主動的攻堅戰。”翟子正堅定地說。
一次次復雜艱苦的對敵斗爭,讓人民軍隊在戰火淬礪中百煉成鋼
出車橋鎮,向西行幾公裡,便是盧灘村。
灼灼日光洒落,田壟上堆積的金色麥稈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在車橋戰役烈士陵園陳列室中,楊穎曾在作戰示意圖上為記者指示了這個地點:“車橋之戰,是一場攻堅打援的雙勝利。而這裡,就是阻擊西北方向援敵的關鍵點。”
1944年,盧灘村還被稱作蘆家灘,南有湍流寬闊的澗河,北有蘆葦叢生的草蕩。就在記者站立的這處不起眼的岔路口,指戰員們成功擊退了一波又一波敵軍的援兵。
電話採訪時,第83集團軍某旅某連指導員劉宸源告訴記者,雖然從未到過淮安,但他對這片蘆葦蕩格外熟悉——這是連隊先輩的揚名之地。
車橋戰役中,該連據守蘆家灘打擊援軍,殲敵約200人,俘獲日軍指揮官三澤大佐等,被蘇中軍區授予“車橋戰役模范連”榮譽稱號。
聽著劉宸源的講述,記者不禁想起在陳列室中看到的兩幅新四軍訓練照片:未雨綢繆的水上練兵與急行軍訓練,無疑為新四軍指戰員奪取勝利奠定了能力之基。
“從擅長游擊到敢於攻堅、從被動抵御到主動反攻,人民軍隊在土地革命戰爭中誕生成長,而今已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卞龍認為,此役創造了新四軍一次戰役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輝煌戰績,正說明,一次次復雜艱苦的對敵斗爭,讓人民軍隊在戰火淬礪中百煉成鋼,積蓄起充足的勝戰底氣。
穿行於紀念館中,記者看到了新四軍指戰員一路砥礪劍鋒的行跡。
他們以整風整訓重塑部隊模樣。自1943年新四軍軍部遷至黃花塘,持續的整風整訓,不僅肅清了思想、砥礪了隊伍,還發掘出一大批對黨忠誠、作戰勇敢、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正如軍長陳毅所說:整風如淬火,把生鏽的鋤頭放進火爐,燒紅后取出來敲打,冷卻后就會變得鋒利如新。這支隊伍歷經烈火淬煉后,同樣變得更加團結堅強。
他們以自力更生持續壯大自身。深藏敵后,新四軍“槍炮大王”吳運鐸在木凳木樁上打造出一支支殺敵的鋼槍,還靠著書上的簡短描述制造出威力更大的槍榴彈。1944年初,為迎接戰略反攻浪潮,兵工廠掀起勞動競賽,不僅提升槍彈產量、改進武器性能,還研制出應對沙地、沼澤地目標的空爆式槍榴彈和用於火攻的燃燒彈。
他們以軍民同心深植力量根脈。“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伴著根據地傳唱的悠揚曲調,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參加新四軍的動人情景隨處可見。1943年,新四軍82位勇士於劉老庄壯烈犧牲后不久,當地群眾自發選送82位農家子弟加入新四軍,重建“劉老庄連”。數據記載,自1938年到1944年底,新四軍主力部隊兵力從1萬出頭增長至20余萬人。
今日,再度回望那場來之不易的勝利,記者愈發理解:每一分耕耘都會迎來收獲,每一次蓄力都是制勝未來的伏筆。
80多年時光飛逝,盧灘村的戰斗遺址旁,一座座電塔高聳入雲,為老村落連接起現代化的新生活。抬目望去,高速鐵路橫亙“天際”,復興號列車飛馳而過。
小麥剛剛豐收,又到了芡實種植的時節,清圓的綠葉開始覆蓋一畝畝水田。當年的草蕩泥沼,變成了現在的千畝良田與養殖基地。盧灘村黨總支部書記何善成告訴記者,如今,主動作為的革命精神正在鄉村振興的腳步中煥發光彩。
歲月荏苒,曾經戰斗與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在經歷全新的“耕耘”與“收獲”。
“這麼多年過去,我們還具不具備曾經的勇氣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完成制勝一擊?”劉宸源告訴記者,每次走進榮譽室,看到先輩們的輝煌戰績,他總會在心底鞭策自己:無論何時,都不能停止積蓄力量,都要堅持錘煉打贏本領。
走出當年那片蘆葦蕩,“車橋戰役模范連”官兵的腳步早已邁向遠方——從荒漠戈壁,到沿海灘涂,再到山地密林,戰車馳騁的轍印正在寫就戰斗力跨越的新篇章。
用潮頭觀瀾的戰略清醒規劃航線,以時不可失的戰略主動駛向未來
對淮安而言,水和船無疑是重要的。
這裡自古被稱作“南北襟喉,江淮要沖”。南船北馬交會於此,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繪就了這座古城以水為脈的歷史底色。就在車橋戰役紀念廣場以西數十公裡,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大運河立交工程坐落於此。
一艘艘滿載集裝箱的航船在這裡交會、分散,沿著發達的水網將貨物運送至祖國南北。2024年,淮安市內河集裝箱吞吐量已達到57.2萬標箱。
“當年的車橋戰役,以車橋一個點位串起蘇北、蘇中、淮北、淮南4片抗日敵后根據地﹔今天的淮安,同樣連接起了‘一帶一路’、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4個戰略地帶。”淮安市規劃館講解員劉家碩告訴記者。
“世界上有一件最寶貴而不可能儲藏的東西就是機遇。”真正的歷史自覺、歷史主動,不僅在於預判一時的潮汐方向,更在於主動順應歷史大勢、抓住歷史機遇、引領歷史發展。
穿行於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記者看到一道由大小戰役“連綴”而成的廊道:自車橋戰役起,戰斗越來越密集、間隔越來越短暫。
堅決果斷的主動出擊,何止在車橋,何止在華中——
僅1944年內,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就戰斗了2萬多次,殲滅日偽軍近20萬人,解放人口1700多萬。當年秋冬之交,華北日軍原佔領的400多個縣,隻剩下7個。
一場場主動塑勢的戰略謀劃,在廣闊山河間設下“天羅地網”,絞斷了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布局。一次次義無反顧的攻城奪隘,將曾經陷於敵手的城鎮村落奪回,筑成華夏兒女更為堅強的后方。
從烽火歲月中走來,黨和人民軍隊把握歷史主動、創造歷史偉業的鏗鏘足印始終清晰可見。跨過歲月長河,穿越戰爭年代,我們依然在用潮頭觀瀾的戰略清醒規劃航線,以時不可失的戰略主動駛向未來。
幾天前,劉家碩看到一則新聞——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從“一五”到“十五五”,一份份時間表與任務書緊密銜接,勾勒出黨為國家和軍隊規劃的清晰藍圖。
“高瞻遠矚、見微知著,既解決現實問題,又解決戰略問題,准確判斷和把握形勢,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任務、政策策略。在這裡就能看出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這樣一種風范,過去、現在、未來全部規劃好、思慮到。”習主席曾這樣指出。
學習領悟這一論斷,“車橋戰役模范連”指導員劉宸源感言,從“三步走”構想到新“三步走”戰略,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正在習主席的掌舵領航下加快推進,為人民軍隊塑造了積極主動的斗爭格局。
“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近在眼前,它很宏大,也很具體。”劉宸源說,“如期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每一名官兵都奮力前行。”(記者 楊 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