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大別山精神: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的精神支柱

孫偉

2025年07月25日08:34    222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2024年11月4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要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大別山精神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智慧和強大的精神力量,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和斗爭精神,為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精神滋養。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無論斗爭多麼艱苦,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對大別山區革命活動和斗爭的堅強領導,大別山軍民前仆后繼、浴血奮戰,200萬人先后參軍參戰,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的光輝篇章。建黨初期,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黨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等親自指導了大別山的建黨活動。大革命時期,大別山區100多萬農民群眾加入農民協會,進行大規模的農民自衛武裝斗爭,經受了革命的洗禮。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在這裡領導創建的鄂豫皖蘇區,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全面抗戰時期,大別山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是奪取中原敵后抗戰偉大勝利的核心區域。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黨領導大別山區軍民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推動了大別山精神的形成與發展,賦予了大別山精神豐富內涵,“堅守信念、緊跟黨走,顧全大局、團結奮斗,勇當前鋒、不勝不休”就是這一精神特質的集中彰顯。

“堅守信念、緊跟黨走”是大別山軍民堅守理想信念與初心使命的具體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大別山軍民鑄就了追求理想、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始終胸懷對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對中國革命必然成功的執著信念。大別山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較早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共早期組織誕生地之一。1921年夏,惲代英、林育南等24名先進青年在黃岡浚新小學召開利群書社社員大會,成立了具有共產主義性質的革命團體——共存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消息傳來后,惲代英宣布解散共存社,絕大多數成員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許多人后來成為黨的骨干領導力量。1921年11月,陳潭秋在湖北黃岡成立中共陳策樓小組,這是鄂豫皖邊區第一個黨小組。此后大別山黨組織不斷發展,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成為我黨重要建黨基地。在黨的領導下,大別山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始終堅信隻有共產黨才能拯救中國,堅定不移跟黨走。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遭遇敵人多次“圍剿”,大別山經歷4次主力部隊轉出,而每一次主力離開后仍有武裝力量堅守大別山開展斗爭,始終讓革命的紅旗在大別山高高飄揚。為了革命的勝利,大別山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犧牲近百萬人,僅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大別山革命領路人董必武在90歲生日寫下“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的詩句,詮釋出大別山區的共產黨人始終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

“顧全大局、團結奮斗”是大別山黨組織和革命群眾的大局意識和團結一心的生動寫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鄂豫皖蘇區能夠‘二十八年紅旗不倒’、新四軍能夠在江淮大地同敵人奮戰到底,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能夠站住腳、扎下根,淮海戰役能夠勢如破竹,百萬雄師過大江能夠氣吞萬裡如虎,根本原因是我們黨同人民一條心、軍民團結如一人。”大別山區的黨組織和人民軍隊從誕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在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始終表現出以革命大局為重,寧肯犧牲小我也要為黨分憂的境界和胸懷。1931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黨、團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動員群眾參加運輸隊配合紅軍“執行援助中央蘇區的十萬火急的任務”,紅四軍冒著全軍覆滅的風險,毅然揮師南下,以減輕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壓力,策應中央紅軍第三次反“圍剿”戰爭。抗日戰爭勝利后,面對國民黨反動派重兵圍困,中原部隊堅決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堅守中原,極大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大舉北上、發動全面內戰的步伐,並成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南線前沿陣地,為我軍其他方向部隊贏得極其寶貴的戰略空間。1946年6月至8月,中原解放軍各部隊突破國民黨軍重重包圍和堵截,艱苦轉戰於鄂、豫、蘇、陝、皖等省,牽制了國民黨30多萬兵力,勝利完成戰略轉移任務。毛澤東高度評價道:中原部隊的整個突圍戰役是勝利的,對大局幫助甚大。大別山黨政軍民的團結奮斗,為創建和擴大人民軍隊、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政權建設、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勇當前鋒、不勝不休”是大別山英雄群體善於斗爭、敢於勝利、一往無前精神特質的集中彰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個歷史階段,大別山軍民都堅定走在前列、在斗爭中沖鋒在前,以智慧和勇氣創造革命的勝利。大革命時期,鄂豫皖邊區黨組織就通過培養農民運動干部、組織建立農民協會,開展大規模的農民自衛武裝斗爭,使大別山成為大江南北農民運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樹起武裝割據的旗幟,創建了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四方面軍。這是一支驍勇善戰、敢於亮劍的隊伍,以“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16個字為訓詞,極具大別山特色。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從大別山出發長征,成為第一支到達陝北的長征部隊,被毛澤東譽為“中央紅軍之向導”。抗戰時期,李先念率領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挺進武漢外圍開辟中原敵后戰場,創建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險象環生,當時國民黨軍堵截部隊3萬余人已佔領汝河南岸,追擊部隊與劉鄧大軍后衛部隊僅相距20余公裡。強渡汝河事關戰爭全局成敗,鄧小平對第六縱隊指揮員說:“今天過不去汝河,我們就完不成黨中央和毛主席給我們的戰略任務。我們要不惜一切犧牲,堅決打過去。”劉伯承堅定地說:“現在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要勇,要猛。”最終,劉鄧大軍以勇往直前的膽氣和魄力成功強渡汝河,挺進大別山,勝利完成黨中央交給的偉大戰略任務。

(來源:學習時報)

(責編:劉圓圓、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