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多年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帶來的巨大提升,以及方方面面的顯著進步,充分証明了這一點。飲水思源,在鄧小平同志誕辰 120周年之際,對這位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改革觀作一回顧和評價,無疑是有意義的。本文主要圍繞鄧小平有關改革開放的作用、性質和方法等論述展開考察,重點厘清鄧小平在為什麼要改革、搞什麼樣的改革、怎樣進行改革等方面的思想及其意義。
一、改革是為了趕上時代,實現現代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鄧小平對實行改革的必要性有著深刻認識,強調“不改革就沒有出路”。這其中有兩層意蘊,一是從最切近的原因上講,不搞改革就無法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二是從長遠看,不搞改革便無法實現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而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這在鄧小平主持起草和討論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過程中有充分體現。但是,同樣不能否認,由於缺乏大規模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以及長期“左”的錯誤的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經曲折。據統計,在居民生活方面,1957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 624元,1976年下降至 575元。1976年全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為 380.56斤,比 1956年減少 28.02斤。全國有2.5億人口不能滿足溫飽。正是在對貧困落后有著深刻認識的基礎上,鄧小平在70年代末 80年代初反復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該富裕,且是共同富裕。1987年 6月,鄧小平指出,中國在過去“二十年時間,實際上處於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這種情況不改革行嗎?”
如果說擺脫貧窮是鄧小平啟動改革的直接動因,那麼,實現現代化則是長遠的戰略考量。1978年 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振聾發聵般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在鄧小平看來,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首要政策,不搞改革開放就不能實現“三步走”現代化戰略。及至 20世紀 90年代,鄧小平更得出結論:“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
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認識是和他對時代主題的判斷、對世界經濟與科技迅猛發展的深刻感知聯系在一起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匯集多方面信息和冷靜觀察的基礎上,鄧小平作出判斷,認為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同時,他越來越多地了解到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與科技的日新月異,並在國際比較中痛感到中國的落后。從 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興起,而中國由於國內外種種原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索經歷了嚴重曲折,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越拉越大。
對此,鄧小平指出,“中國六十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這十一二年,我們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這十多年,正是世界蓬勃發展的時期,世界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不是按年來計算,甚至於不是按月來計算,而是按天來計算”。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促使中國必須知恥后勇、奮起直追。用鄧小平的話說,“現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
鄧小平改革觀的形成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觸發因素,那就是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並由此引發對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重新認識。“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對此,鄧小平進行了深刻反思,多次談到,“文化大革命”的“作用就是教育我們要改革開放”﹔“我們改革的內容為什麼那麼廣泛深刻呢?因為我們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
更重要的是,鄧小平的反思並沒有停留於“文化大革命”,而是由此對新中國成立以后整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程、對蘇聯模式進行重新思考。他不止一次地說:“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過去我們搬用別國的模式,結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思想上導致僵化,妨礙人民和基層積極性的發揮。”因此,他強調:“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可以看到,鄧小平對為什麼要改革、改革的作用與意義的認識,是建立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對國情的深刻認識和對世界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基礎上的。
鄧小平從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從實現現代化、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的高度認識改革,在科學研判世情國情變化的基礎上決策改革,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奠定了基本的立場和原則。由此出發,中國共產黨人牢牢堅持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改革意義和作用的認識達到新高度,強調:改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等等。這些新思想新論斷,發展和深化了鄧小平關於為什麼要改革、改革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
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中國40多年的改革史有力地印証了恩格斯的結論。換個角度講,中國的改革始終圍繞著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展開,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中國並非是最早開啟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毫無疑問是改革最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改革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平穩過渡,並創造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國家,隻有中國。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國內外有諸多解讀。在筆者看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與不斷思考如何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這裡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即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與通過改革彰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鑒於歷史上的經驗教訓,重新開始思考和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課題。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鄧小平並沒有急於給出答案,而是從思索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破題。思索的結果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集中體現於比資本主義更快更高地發展生產力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實行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必將得到彰顯。
1977年 12月,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指出:“怎樣才能體現列寧講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什麼叫優越性?不勞動、不讀書叫優越性嗎?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優越性嗎?如果這叫優越性,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可以不要。”翌年 3月 10日,鄧小平在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再次談到:“什麼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總是要表現它的優越性嘛。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裡?”在不斷的思考中,鄧小平逐步聚焦於滿足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