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13年的延安歲月,我們黨賡續熔鑄了以“三大優良作風”為代表的一系列好作風,為最終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積蓄了磅礡力量﹔十八大后,我們黨從作風建設破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在繼承與創新中實現與時俱進——

探訪“三大優良作風”總結形成之地延安——錘煉作風是我們黨持之以恆的追求

2016年06月29日16: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見証著這座紅色城市的日新月異,也見証著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代代相傳。

作風建設的本質和核心——

“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

作風,是行為的名片。作風建設的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1944年9月8日下午兩點,延安1000多名黨的干部、指戰員從四處聚集到中央機關所在的棗園后溝西山腳下,參加“追悼張思德同志大會”。

衣著朴素的毛澤東,為執行燒炭任務、因掩護戰友不幸犧牲的年輕戰士張思德敬獻花圈,並親筆題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隨后,他發表了簡短有力而又重要非凡的紀念講話,號召“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這篇演講后被收入《毛澤東選集》,題目便是廣為人知的《為人民服務》。

“一個普通戰士的犧牲,引發了黨的領袖對黨的性質、宗旨的思考,這在黨的作風建設史上實屬罕見,也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始終以普通勞苦大眾為念的本色情懷。”中共延安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賀海輪教授對記者說,“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13年。這一時期,談到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時,常用的比喻就是魚和水。魚兒離不開水,把人民的地位擺正,認識到自己是公仆,就能引導我們的作風向好向上。”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站在棗園的窯洞前、楊家嶺的大禮堂旁、鳳凰山革命遺址上,從與老戰士、先烈后人和當地群眾的交談中,依然能感受到當年延安的優良作風——

“大生產運動中,毛主席特別強調,要用90%的精力幫助群眾解決‘救民私糧’問題,用10%的精力解決‘救國公糧’問題﹔延安中央醫院成立時,原來聽說要叫什麼中央干部醫院,毛主席不同意,堅持去掉了‘干部’二字﹔每逢過年,中央領導不管多忙,都會下鄉給群眾拜年,與群眾拉話,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這種“隻見公仆不見官”的魚水情,連當時到訪延安的外國友人,也感同身受。

1936年10月,第一個到訪陝北蘇區的西方記者埃德加·斯諾通過三個月的採訪,寫下了這樣的文字:蘇區的鹽比國統區的既便宜又多﹔蘇區的農民參加貧民會,投票選舉鄉蘇維埃﹔蘇區辦起了免費學校,貧苦孩子可以念書識字﹔紅軍凱旋,婦女們送上僅有的點心和水果……斯諾確信,當政者與普通民眾的這種深厚感情,在世界其他地方從未見過。

這樣的情誼,讓1946年到延安的美國將軍馬歇爾感嘆:中國共產黨能在這個小地方干成大事業。因為,他在延安聽到最多的就是飽含深情的“人民”二字,共產黨和老百姓親如一家。

斗轉星移,時空嬗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共產黨人的信仰中深深扎根、歷久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