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時期以后,在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憑借著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在繼承毛澤東、周恩來國際戰略的基礎上,圍繞著如何認識國際形勢和因時順勢地制定何種對外政策等兩個重大問題,不僅科學分析了其時正劇烈演變的時代潮流和世界大勢,還藉此形成了一系列深刻影響當代中國的重大戰略判斷。1985年提出的“兩個轉變”外交思想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歷史表明,“兩個轉變”外交思想的醞釀提出及其發展歷程,不僅十分准確地回答了當代中國所處歷史方位和在國際政治中所居戰略地位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還對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因此,它是理解新時期以來中共外交思想發展脈絡的一把關鍵鑰匙。
[關鍵詞]“兩個轉變”﹔提出歷程﹔深遠影響
在1985年6月4日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一次引人注目的發言。他提到,粉碎“四人幫”以后,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對世界大勢和周圍環境的分析,中國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對外政策上實現了兩個重要轉變,即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改變了過去我們所奉行的“一條線”戰略。[1](pp.126-128)這一思想,即學術界后來所稱的新時期中國外交的“兩個轉變”。
“兩個轉變”外交思想提出以來,盡管天下並不太平,但是在此指引下的中國,其崛起的步伐卻始終穩步向前。這說明,這一思想經受住了時間與歷史的考驗。正因為這個原因,對這一思想的研究始終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重視。以往的研究表明,“兩個轉變”不僅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一個理論結晶,還是理解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發展脈絡的一把關鍵鑰匙。
今年,適逢“兩個轉變”外交思想提出30周年。為深入研究這一深刻影響當代中國的重要思想,筆者力圖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對這一思想的提出歷程、基本內涵及其深遠影響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歷史轉折的實現:“兩個轉變”外交思想的緣起
作為新時期中國政府在對外政策上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兩個轉變”的提出並不是憑空與偶然的,而是有著十分復雜、深刻的歷史背景。
(一)20世紀70年代中共在兩個重大問題上的基本認識
20世紀70年代,在兩極爭霸的背景下,隨著美蘇雙方攻守形勢的易勢,整個國際關系呈現出一種劇烈變動的復雜局面。其表象之一便是在西太平洋地區逐步形成了中美蘇戰略三角及由此而來的各方博弈。在此局面下,這一地區先后出現了諸如中蘇邊界武裝沖突、尼克鬆訪華、美蘇簽署《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以及新中國第三次建交高潮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這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深刻影響了整個70年代中共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對外政策的制定。最能反映這一認識的,無疑要數1973年的中共十大和1977年的中共十一大。
1973年的中共十大,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上,其基本要點有:一是當前國際形勢的特點是天下大亂,“山雨欲來風滿樓”﹔二是美蘇爭霸是世界不安寧的根源﹔三是美蘇既爭奪又勾結。蘇聯是聲東擊西,其真正的戰略重點在歐洲﹔而西方則想把禍水引向中國。據此,在對外政策上中共十大提出:要加強同一切受帝國主義侵略、顛覆、干涉、控制和欺負的國家的團結,以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特別是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2]
1977年的中共十一大,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上,其基本要點有:一是在革命因素繼續增長的同時,戰爭因素明顯增長﹔二是蘇美是新的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但在蘇聯取攻勢、美國居守勢的戰略態勢下,蘇聯具有更大的危險性﹔三是蘇美爭奪雖遍及世界各個角落,但其重點仍為歐洲﹔西方有綏靖思潮,不僅幻想用妥協退讓的辦法保持和平,還幻想將蘇聯推向中國。據此,在對外政策上中共十一大提出:要對蘇美發動新的世界大戰做好一切准備,要聯合一切受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侵略、顛覆、干涉、控制和欺負的國家,以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反對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3]
盡管中共十大、十一大在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等方面還存在著明顯錯誤和不足,但是這兩次重要會議,卻較為全面、集中地反映出其時中共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對外政策的制定等兩個重大問題上的基本認識。簡言之,這就是:美蘇爭霸是世界動蕩的根源﹔戰爭因素明顯在增長,蘇聯已經成為引發戰爭的主要威脅﹔中國需要構建起一條最為廣泛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以反對可能到來的世界大戰。
(二)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與“兩個轉變”外交思想問題的由來
歷史的發展往往不是一條直線。進入70年代末期以后,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在上述兩個重大問題上,中共很快便出現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1978年底中國所發生的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間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當代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次全會,不僅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還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從而實現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的新時期。此后,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便成為“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全國人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和“決定祖國命運的千秋大業”。[4](pp.208-209)
那麼,如何才能確保這一“中心任務”和“千秋大業”呢?對此,中共高層逐步形成了這樣一些共識:要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就必須在立足國內的同時,打開國門走向世界,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出口,增加外匯,發展對外經濟合作,等等。[5](p.327)共識雖然形成了,可要在千頭萬緒的實際工作中去落實這些宏大設想,卻還需要在理論上回答前述的兩個重大問題。即:如何看待發展變化了的國際形勢,以及如何因時順勢地制定新時期中國的對外政策。
就在中國實現歷史